據路透社報道稱,中國政府已經將一些全球知名技術品牌從政府采購名單中刪除,同時又增加了上千種本土產品。對此,部分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對于西方無所不在網絡監控的回擊。而其他人士則表示,這種變化是出于貿易保護主義的驅動,中國政府此舉是為了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保護本國高技術產業。
2015年1月23日,位于浙江杭州的一家蘋果門店,工人正在做開業前準備
2013年11月14日,思科公司在北京部門的客戶陳列中心LOGO
政府采購清單:思科蘋果雙雙出局
路透社對官方數據分析后稱,該決定的最大受害者是美國網絡設備制造商思科公司。2012年,思科共有60項產品入圍中央政府采購清單;然而到了2014年末,這個數字下降為零。
此外,蘋果公司、英特爾旗下安全軟件公司McAfee,以及網絡及服務器軟件公司Citrix Systems也是嚴重受害者。
在兩年的時間內,中央政府采購中心名單上的商品數量增加了2000多個,目前總數量將近5000個,但增加的這些商品幾乎全部為本土品牌。而被批準的國外科技產品的數量下滑了1/3,不到1/2的安全相關產品得以幸存。
中央政府采購中心的一位官員稱,導致這種局面的因素有許多。例如,本土產品的數量較多,國內安全技術公司比國外公司提供了更多的產品保障等。
對此,思科發言人稱:“我們此前曾表示過,地緣政治方面的擔憂已經影響了我們在某些發展中國家的業務。”英特爾發言人稱,公司經常與中美兩國政府進行多級別對話。
原因:斯諾登效應
中國此舉與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簡稱美國國安局)竊聽丑聞不無關系。2013年年中,國安局前雇員斯諾登揭露,美國在全球開展多個大規模監聽項目,多個全球電信巨頭也涉足其中。
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表示:“斯諾登事件使得信息安全受到中國高層領導的關注。對這種大規模監聽項目,美國政府負有一定的責任;而中國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具有合理性!
目前,網絡安全已經成為中美關系的重要議題,二者紛紛指責對方非法侵入本國互聯網。
企業回應
在上個月,美國科技行業組織致信中國監管部門,抱怨其新出臺的網絡安全監管規章過于苛刻。在新的監管規定中,中國政府要求外國技術供應商在向銀行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必須向主管部門提交自有軟件的源代碼,并采用中國的加密算法。
對此,思科公司發言人承認:“出于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公司業務在一些新興市場已經受到了影響!
英特爾公司發言人則表示,它們已經與中美多個層級官員展開頻繁對話。但并未透露更多細節。
外媒:信息安全只是托辭
美國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政府此舉,是為了幫助中國科技公司在信息和通訊市場獲得更大的份額。據市場研究公司IDC數據顯示,在2015年,中國信息和通訊市場規模增長了11.4%,達到4656億美元。
一名西方科技公司高管稱:“毫無疑問,在SOE產品上,中國會更加傾向于本土廠商。”他認為,在后斯諾登時代,信息安全考慮更多的只是托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