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工匠精神”

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工匠精神”。對文化產業來講,就是要為文化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文化藝術精品,就去掉浮躁、去掉單純的逐利心理,寧缺毋濫。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熱播,也從側面體現了大眾對故宮文物修復大師們嚴謹、耐心、敬業、精益求精、不計得失、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的敬佩。
• 文物保護工作邁入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17號),再次強調了習總書記對于文物保護與開發的思想,提出深入挖掘文物資源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
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明確鼓勵具備條件的文化文物單位采取合作、授權、獨立開發等方式開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對相關單位從事開發活動起到了“正名”和“保障”的雙重作用。兩部重磅政策的出臺,使文物保護工作走向一條開發利用與保護并行的新途徑。
• 財政資金支持文化產業方式轉變

2016年度中央財政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較往年發生較大變化,專項資金實施方式確定為“基金化+重大項目”的模式。其中,基金化是指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培養遴選一批中央、地方和市場的優秀文化產業基金,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支持文化發展。重大項目主要支持黨中央、國務院有明確要求,或者宣傳文化部門確定的重要工作。今年重大項目的申報評審工作由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并提出項目分配方案報財政部。
此外,6月,財政部會同行業部委聯合啟動第三批PPP示范項目申報篩選工作。與以往不同,文化部首次參與到此次申報評審工作中。財政部首次聯合文化部正式面向文化領域征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有利于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投入文化領域,拓寬文化領域建設資金來源,把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民間資本的管理運營優勢結合,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 文化類“山寨社團”社團泛濫

2016年,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主管的中國社會組織網開通了“離岸社團”“山寨社團”曝光臺。截至6月底,民政部共公布了八批751家“山寨社團”名單,目前已注銷的有3家。中經小文發現,文化藝術類社團是“山寨社團”的重災區。據不完全統計,共有352家文化藝術類“山寨社團”上榜,書畫類、易學風水類偏多。
• 文化市場監管進一步完善

“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而這一目標任務在2016年進一步被落實。
從國家層面上看,4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的意見》,明確綜合執法適用范圍、加強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健全綜合執法制度機制、推進綜合執法信息化建設、完善文化市場信用體系、建立健全綜合執法運行機制。
文化部也采取一系列舉措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先后印發了修訂后的《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文化市場黑名單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同時,從5月開始,文化部將在全國范圍內,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部出臺的文化市場政策落實和行政審批規范化情況開展一次全面督查。
• 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有了標準

2016年4月,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發布《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基礎性突破”。
無形資產是文化企業的核心資產和重要資源,然而,由于其數量大、形式多樣、價值波動大、確定難等特性,文化企業無形資產的評估面臨很多問題。該指導意見對文化企業無形資產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規范,并明確了評估師承接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的要求,為明晰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當事各方的責任和義務提供了參考。
然而,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只是第一步,評估的結果能否經得起市場的檢驗,能否得到市場主體的認同,還需要有一個逐漸適應規范的過程,還要針對新情況進行新調整。重要的是“破冰”已經開始,探索已經上路。
• 大師相繼隕落 藝術長存

2016年上半年,注定令文藝界悲痛。一批大師相繼離世,致使我國文藝界遭受巨大損失。
2月12日,著名藝術家、空政文工團創作員閻肅在京逝世;4月25日,梅蘭芳先生之子、著名梅派京劇大師梅葆玖在京病逝;4月29日,《白鹿原》作者、著名作家陳忠實在西安病逝;5月8日,著名京劇程派表演藝術家、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的義女李世濟因病在京去世;5月25日,著名作家、翻譯家、錢鍾書夫人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在京逝世。
進入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連續痛失老藝術家:19日,曾出演話劇《雷雨》里的魯貴、電視劇《天下第一樓》中的“羅大頭”等角色的韓善續去世,21日,86版《西游記》中的鎮元大仙的扮演者吳桂苓病逝,23日,央視版《紅樓夢》趙嬤嬤、《我愛我家》于大媽的飾演者金雅琴離世。
讓我們一起再次悼念這些為中國文藝事業做出貢獻的大師們,他們的精神將常伴我們。
• “網紅”和直播火熱背后存隱憂

被稱為“2016第一網紅”的papi醬在今年3月獲得真格基金、羅輯思維、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1200萬元的投資。“網紅”通過粉絲和流量的變現,形成網紅經濟,具備一定的商業價值,受到關注。但是,網紅經濟能夠持續多久?這個問題恐怕還不好下結論。
和“網紅”相關的網絡直播在2016年繼續打的火熱,受到資本的追逐,許多明星紛紛試水。但直播火爆背后,行業泡沫的爭議也開始浮出水面,刷榜、僵尸粉、燒錢等尖銳卻又真實的現象也隨之而來。亂象產生的原因,或許可以歸結為是平臺對數據的追捧、對資本的熱切期盼與依賴。此外,還有部分網絡主播打“擦邊球”,出現涉黃、涉低俗的現象,遭到相關部門的查處。
• 優質IP,布局泛娛樂產業新生態

如果說2015年是IP時代的元年,那么2016年就是IP的井噴之年,2015年的星星之火,在2016年已是燎原之勢。原創文學IP繼續受追捧,游戲IP、影視IP、卡通形象IP等新形式已經蔓延,影響了產業鏈條上眾多環節。
• 上海迪士尼開幕 主題公園行業“狼來了”

2016年6月16日,中國內地第一座迪士尼樂園在上海正式開園營業。雖然試營業期間餐飲價格過高、排隊時間過長等吐槽聲不斷,上海迪士尼還是受到了中外游客的追捧。
上海迪士尼除了搶足了國人的目光之外,亦攪動了國內主題樂園業的“一池春水”。上海迪士尼開幕前,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就曾叫板,稱萬達將讓其在未來10~20年都無法盈利,主題樂園之間的“土洋”之爭劍拔弩張。此外,以華僑城主題、長隆集團、華強方特、宋城演藝為代表的本土主題樂園也在盈利能力、品牌影響力以及創新力上奮起直追。
• 資本追捧,文化產業持續吸睛更吸金

在跨界并購和融合發展成為新常態,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文化產業成為了社會資本最有意愿進入的領域。“互聯網+”背景下文化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吸引著社會資本的不斷涌入,投融資方式也趨向多元,投資領域不斷擴大。
• 免費變付費,用戶文化消費新習慣

2016年,各類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豐富,特別是與互聯網相關的文化業態發展尤為迅速,加上國家對版權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培養出付費消費文化產品的習慣,從最初的網絡文學到如今的網絡視頻,再到2016年出現的“知識問答”,網絡用戶主動付費的文化消費領域在逐步拓寬,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